国产心血管器械:这些趋势正在爆发

 二维码

来源: 赛柏蓝器械


中国心血管患者已破3亿大关,每年新增超1000万,在患者潮的刚需催生下,植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也水涨船高,从2016年的300多亿一路狂飙到2025年预估的1000亿。上百家国产企业疯狂涌入,市场挤得好像北京早高峰的地铁。


尽管拥挤,但总有人能抢到座位。冠脉支架、心脏瓣膜、神经介入各有各的精彩和难处。

01

冠脉支架:

从“万元价”到平民价”

但配套器械还在爬坡

国产冠脉支架的"价格革命"堪称中国医改的里程碑。以乐普、微创、吉威为代表的民族企业,通过20年技术攻坚,国产替代实现质的飞跃,集采挥刀将进口垄断时代的"万元"价,砍至700元平民价,直接惠及超370万患者,单台手术费用从三四万元骤降至1.3万元,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仅需六七千元,大大降低患者负担。

然而在这场胜利背后,产业链的"木桶效应"逐渐显现。虽然支架本体实现95%国产化率,但导丝、导管、球囊等配套耗材仍深陷“低国产化率”困境,犹如造出发动机却卡在变速箱的国产汽车工业。在心脏节律管理、电生理等高端领域,美敦力、波士顿科学等外企仍把控80%以上市场份额,介入手术室里的“隐形依赖”尚未打破

要啃下核心技术,国产企业正双线突围:一方面通过产品技术创新等实现弯道超车;另一方面加速布局全产业链,从材料工艺到智能生产全面升级。这场攻坚不仅关乎企业利润,更决定着中国能否在医疗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。当支架价格神话已成过往,配套体系的全面突围将是下一个十年更艰巨的考场。

02

心脏瓣膜:

进口垄断90%市场

但国产黑科技已冒头


心脏瓣膜的技术演进分为两大流派:机械瓣与生物瓣。1960年Starr-Edwards球笼机械瓣开启瓣膜置换时代,但患者需终身抗凝治疗;2002年牛心包生物瓣出现后,其15年使用寿命与更低血栓风险成为主流选择。真正颠覆性突破来自经导管介入技术——2002年法国完成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(TAVR),使无法开胸的高危患者获得生机。

国产追赶路径**特色:上海微创自主研发的VitaFlow瓣膜(自膨胀式牛心包生物瓣膜)采用“裙边防漏”设计,在2021年临床研究中展现不劣于进口产品的表现。但核心材料仍受制于人,爱德华生命科学耗时20年筛选的聚合物材料,至今仍是国产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

当国内同行可能还在和猪心瓣膜较劲,以心医疗的聚合物瓣膜SIKELIA(理论寿命25年)正在冲刺CE认证,这波操作堪比材料界的换道超车。尽管进口瓣膜仍把持90%高端市场,但国产价格已砍到进口的2/3。无论如何,国产黑科技已经颇有阵仗。

03

神经介入:

国产在“毛细血管”里掘金

但上游仍被卡脖子


相比冠脉支架的“先富带后富”,神经介入更像“小弟喝汤”。美敦力、史赛克等国际巨头凭借钞能力(研发实力+临床教育)长期霸榜,核心产品如血流导向密网支架、取栓导管几乎成了进口“专属皮肤”。不过,国产选手也没闲着,微创医疗的Willis覆膜支架直接全球首发,心玮医疗的取栓支架市占率一年冲到5%,替代步伐不断加速。

弹簧圈从1.3万跳水到4千元,外资品牌被砍价砍到怀疑人生,国产却趁机猛冲销量,比如河北集采中泰杰伟业、加奇等国产企业中选率100%,完美演绎“价格战,我们是认真的”。

长鞘、中间导管、球囊等市场,通桥、普微森、赛诺、心玮等一众国产品牌已几乎能与进口品牌平分天下,甚至血流导向装置这类高端产品也开始弯道超车,17张注册证中11张来自国产。

只是无论广度(产线布局)还是深度(整体销量、利润率),冠脉线平移或Me too Me better的快餐式创新背后,国产器械难免染上所有武侠小说里后起之秀的通病——招式够猛,但内功还需修炼。

虽替代口号喊得响,但贴牌拿证的候场玩家仍然众多,加上集采背景下同质化竞争已逐渐被淘汰,产业链上游的隐形**瑞士EMS集团、Zeus、Nordson依然牢牢把控着导管材料供应。这场面就像刚学会御剑飞行的小修士,抬头看见头顶飘过一群元婴老怪。

04

创新是豪赌

但价格战不是解药


国际巨头习惯用钱和时间熬“老火汤”,而国内创新更像“预制菜式快消”——这里面的差距,可不是多撒两把融资“味精”就能追平。爱德华生命科学的SAPIEN 3瓣膜,抗钙化技术来自二十年如一日的材料筛选;波士顿科学旋磨导管的0.1毫米加工精度,背后是十万小时机床调试经验。

当前行业面临的现实:一边是集采改写市场购销环境,另一边是上游材料、设备仍被卡脖子。若没有从实验室到手术台的全链条突破,所谓国产替代终究是空中楼阁

与其他行业的国产替代相比,医疗器械行业有3亿刚需托底+政策强推,只要死磕原材料、可降解支架等黑科技,少搞价格内卷,未来完全可能从国产平替”升级为“全球方案商”。但问题在于医疗器械上游市场何时能有一个宁德时代

创新是企业持续利润的根源,但创新何尝不是一场豪赌。如果脱离了上游材料革命式迭代,一味追求创新,靠融资、大市场国产首证故事苦苦支撑,或许也能拿到驶向未来的船票,但何时会被踢下船就不得而知了。国产替代不能只停留在量上,而是要做到真正的全产业链替代,回到那句熟悉的老话,留给中国器械企业的时间或许并不会太多。


在线咨询
 
 


服务小秘书①

服务小秘书①

服务小秘书②

服务小秘书②



企业微信二维码.png


--咨询热线--

400-098-2859


登录
登录
其他账号登录: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